在外頭排隊等入場的小捲毛,臉臭臭的。
我有點懊惱,總覺得是不是努力在擠一個時間,再去看一次立體書的異想世界。
會這麼說,是因為我已經看過一次。
時間是上上個禮拜六的616號。
連續下了一個禮拜的大雨,難得假日的早晨放晴,第一件事就是帶著小捲毛往歷史博物館奔去。從永和出發,跳上254的公車,坐到公館站,接著轉捷運到中正紀念堂,
牽著小捲毛走了15分鐘的路。
心裡是雀躍的,好久沒看展覽囉。
上次看的展是清明上河圖,看的很開心。
從有聲音的圖畫中找到不少感動。
這回帶著小捲毛看得是立體書展。
對愛書的人來說,書散發的書香是很吸引人的。
而立體書則是讓書帶出更多的驚喜。
我很感謝,因為媒體的邀請,讓我可以帶著小捲毛搶先體驗立體書的魅力,
可是我必須說拿著媒體證的我,拿著相機拍照時,有不少路人好意提醒我,
這裡不能拍照喔。
雖然當日擁有媒體證的我,照理說可以拍下照片跟大家一同分享,
不過避免爭議,以下圖檔,檔案來源來自http://popup.ishow.gmg.tw/home/
現在就跟大家分享我所看到的吧。
我必須說看展覽的素養是需要培養的,我曾經在恐龍展「輕微」抱怨,
先生沒有陪我們母女倆一起來看展。
抱怨雖抱怨,倒覺得看展覽是不能勉強的,
如果硬要拖他來看一個沒興趣的展覽,
我想夫妻的感情也不會好,還不如享受跟孩子兩人一同學習的時光。
看展,讓我想起學生時代上過馬老的美學,
他讓我知道有些展覽,如果是先做功課,在看展時會更有心得。
像是學生時代看過野獸派大師的畫展,還有講究極簡建築的柯比意建築展。
如果這些展覽,沒有些事先在課堂了解一些作品的意義,其實會覺得沒什麼。
甚至有點無聊。
回來分享看完立體書展的心得,我看完有點懊悔沒有是先做功課,
沒有多花點心思去了解每個作品背後的故事。
因此帶著孩子看展,沒辦法扮演一個老師的角色,
跟孩子好好介紹立體書棒在哪邊。
一般人的刻版印象,立體書展好像是給小孩子看的童書。
不過如果來歷史博物館,欣賞立體書展,你會發現不少立體書已經跳脫童書的境界,
它更像是個藝術品展現在眼前。
當然,為了讓更多人可以更快了解立體書,一入展覽,就會看到童年時代,
耳熟能詳的作品─捷克與巨人。
這本書不簡單喔,立體書展正是以此書的概念貫穿全部的。
這第一本用立體書的方式呈現喔。
他的時間起源在1932年美國紐約出版社Blue Ribbon Books仿效《每日快訊兒童年鑑》,
裡頭總共有四幅彈跳插畫,分別是內容含括《傑克與巨人》(Jack the Giant Killer)、《傑克與魔豆》(Jack and the Beanstalk) 、《小紅帽》(Little RedRidinghood) 以及《睡美人》(Sleeping Beauty)。
進入入口,轉彎處第一個立體書的作品就是捷克與碗豆。
在往前走,會看到各式各樣的立體書,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關於
台灣建築用立體書呈現,觀展那天是禮拜六,我平常很不喜歡假日看展,
因為人擠人,沒辦法靜下心好好看。
可是這天不一樣,他有邀請紙藝師在展覽區教導大家怎麼做立體書。
我覺得機會好難得喔,可惜人真的很多,帶著小捲毛的我,
沒辦法擠在前面方問。
不然我一定要問他,有沒有辦法把食譜做成立體書食譜。
譬如說:鳳梨蝦球翻開,就是鳳梨蝦球立體的形狀,
嘿,如果可以,擺一本在店裡一定很讚。
印象深刻的作品很多,有一個是唯一女性歐洲人,拿到奧斯卡等級的紙藝獎,
作品是英文字母,abcd。
這樣講很模糊齁,你到現場看就知道有多難了。
字母變成一種魔術,可惜因為作品怕被破壞,其實民眾觸摸不到。
如果策展人預算比較多,其實可以考慮拍下字母轉換間的動畫給人欣賞。
裡頭共有160個作品,讓我記憶較深的有鐵達尼號,有150公分的太空梭。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