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活動的體系裡,主要的價值是什麼?
是唯利是圖嗎?
人際關係的體系裡,主要的價值又是什麼?
是唯利是圖嗎?
經濟活動的體系跟人際關係的體系,有沒有相同和相異處?

傳統智慧裡,對於同一情境裡,往往有不同的解讀。
例如遇到挫折,一種解讀是~ 吃虧就是占便宜
另一種解讀是~馬善被人騎,
這兩種解讀之間,怎麼判斷何種為佳
為什麼?
判斷的標準,主要是根據解釋,預測,或指點迷津的成效?



這陣子,不看書,勤畫圖。
網誌,處於半休耕狀態,不太行宣傳行銷的商業作用。
純粹把時間留在市場活動以及畫畫練習的趣味裡。

不過,深感腦袋長繭,心靈缺氧,我必須嗅嗅書味,
一除思想霉氣才行。

放假,除了與好友相聚,聽完了幾位好友的近況,
就上四號公園。
錯過了原先期盼的奧地利畫展,卻看見了台灣史展覽。
四樓的國家圖書館,展覽了台灣之美與變革。
裡頭有近史的編年,一些地圖,一些地契,一些文字,
歲月壓縮成短短的展覽空間,任由稀疏人群亂晃。

看的出來,政府砸了一筆大錢,宣傳民主和革命。
隨意走走,還有閩音美樂相伴,悠閒至極。

下了四樓,我找書去。


不研究命理已久,三樓的紫微斗數還有八字吸引不了我,
卻開始對經濟財經感到興趣,




所以拿了一本假鬼假怪的封面,
一個中年男子的背影,打算回家,謀殺時間,順便增長智慧。

這本書叫做走進經濟學,我以為會很悶,
適合催眠睡前精神亢奮的我,意外之外。

書很好讀,內容也不煩悶,沒有任何數學方程式,沒有搬出嚇人的圖表曲線,
充滿老祖母的生活經驗,卻透過簡單的語言說明,
讓我想推薦給不小心誤闖此地的朋友。

作者熊秉元教授,將書分成十二章節,取名為走入經濟學,
我想他是希望把書弄得更生活化一些,
充滿熊式散文的丰采,
第一章式導論,說明本書的目標與企圖
目標一,用家常話解釋經濟學
目標二,突破巢臼,清晰呈現經濟學的世界觀。

作者在第一章,透過兩個經濟大師的實例呈現經濟學的觀點,
一個是史蒂格里茲,用福特的汽車工業案例,來陳述經濟學核心~
乃是了解市場的的結構,運作方式、特色、功能、優缺點,
這是經濟學家的主要任務。

而海格則是透過塞車的案例,提出經濟學家的另一種觀點。
前者把關心的焦點著重在經濟活動,後者卻把關注力著重在
經濟思維‧
兩種相異的觀察點,卻是經濟學多采多姿的世界觀

為了讓讀者更能親近經濟。
每個章節後頭,作者會附上簡單的兩個益智問答。
我摘錄如下
1.博利曼是諾貝爾獎的世界得主,他的名言之一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巷口賣水果的攤販,常常提醒他的孩子,顧客永遠是對的,這兩種
人生智慧間,有哪些相異處?


後面的益智問答,我沒好好想,但是裡頭一些發人深省的文字卻讓我反覆回味。
第二章的只緣身在此山中~初探體系和理論
第二章的重點擺在闡明體系的意義,還有分析體系的內涵與功能。
為了能方便分析體系,長期的經驗累積讓我們產生了理論。
而在社會科學裡,理論提供了三種好處。
1.可以解釋社會現象。
有了理論,在認知上就可以 以簡馭繁,
譬如,現今,雙薪家庭越多,離婚率越高,結婚齡越晚,子女數越少
電器用品越多,才藝班越多,安親班越多,
這些不同的社會現象,背後的原因就可以相同。
理論能解釋社會現象,能回答「為什麼」這個問題
2.理論可以預測
如預測雙薪家庭的子女,會少於擔心加家庭的子女
3.理論可以幫人指點迷津,趨吉避凶
根據理論,預測家庭子女數減少,因此,每個小孩,都是寶
而商人,就會為這些王子千金著想,推出商品,滿足家長需求。
照顧了小朋友,也就照顧自己的荷包。


走進經濟學,每個章節有個論述的核心,
透過論述,呈現每個章節的中心思想。
第三章節的重心,則環繞尼采的名言:
「沒有事實,只有詮釋」,以及香港奇人李天命:「語理分析」
還有「行為理論」三個軸心描繪。
這三種方程式,反映了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參考座標。 
書的名言錦句很多,我向來魯鈍,無法抓出書中精華,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36013
附上博客來網址,有部份介紹。

深得我心的是72p的名言,
不論是個人問題或社會問題,永遠是成本比較的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vis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