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活動的體系裡,主要的價值是什麼?是唯利是圖嗎?人際關係的體系裡,

主要的價值又是什麼?是唯利是圖嗎?經濟活動的體系跟人際關係的體系,

有沒有相同和相異處?傳統智慧裡,對於同一情境裡,往往有不同的解讀。

例如遇到挫折,一種解讀是~ 吃虧就是占便宜

另一種解讀是~馬善被人騎,這兩種解讀之間,

怎麼判斷何種為佳為什麼?判斷的標準,主要是根據解釋,預測,或指點迷津的成效?


 

       書名叫做走進經濟學,我以為會很悶,適合催眠睡前精神亢奮的我。

意外之外,書很好讀,內容也不煩悶。

   沒有任何數學方程式,沒有搬出嚇人的圖表曲線,充滿老祖母的生活經驗,卻透過簡單的語言說明,讓我想推薦給不小心誤闖此地的朋友。

作者熊秉元教授,將書分成十二章節,取名為走入經濟學,我想他是希望把書弄得更生活化一些,

充滿熊式散文的丰采,第一章式導論,說明本書的目標與企圖目標一,用家常話解釋經濟學目標二,

突破巢臼,清晰呈現經濟學的世界觀。作者在第一章,透過兩個經濟大師的實例呈現經濟學的觀點,

一個是史蒂格里茲,用福特的汽車工業案例,來陳述經濟學核心~乃是了解市場的的結構,運作方式、特色、功能、優缺點,

這是經濟學家的主要任務。

而海格則是透過塞車的案例,提出經濟學家的另一種觀點。

前者把關心的焦點著重在經濟活動,後者卻把關注力著重在經濟思維‧兩種相異的觀察點,卻是經濟學多采多姿的世界觀為了讓讀者更能親近經濟。

每個章節後頭,作者會附上簡單的兩個益智問答。

我摘錄如下1.博利曼是諾貝爾獎的世界得主,

他的名言之一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巷口賣水果的攤販,常常提醒他的孩子,

顧客永遠是對的,這兩種人生智慧間,有哪些相異處?


後面的益智問答,我沒好好想,但是裡頭一些發人深省的文字卻讓我反覆回味。

第二章的只緣身在此山中~初探體系和理論第二章的重點擺在闡明體系的意義,還有分析體系的內涵與功能。

為了能方便分析體系,長期的經驗累積讓我們產生了理論。

而在社會科學裡,理論提供了三種好處。

1.可以解釋社會現象。

有了理論,在認知上就可以 以簡馭繁,譬如,現今,雙薪家庭越多,離婚率越高,結婚齡越晚,子女數越少電器用品越多,才藝班越多,安親班越多,這些不同的社會現象,背後的原因就可以相同。

理論能解釋社會現象,能回答「為什麼」這個問題

2.理論可以預測如預測雙薪家庭的子女,會少於擔心加家庭的子女

3.理論可以幫人指點迷津,趨吉避凶根據理論,預測家庭子女數減少,因此,每個小孩,都是寶。

而商人,就會為這些王子千金著想,推出商品,滿足家長需求。照顧了小朋友,也就照顧自己的荷包。


走進經濟學,每個章節有個論述的核心。

透過論述,呈現每個章節的中心思想。

第三章節的重心,則環繞尼采的名言:「沒有事實,只有詮釋」,

以及香港奇人李天命:「語理分析」還有「行為理論」三個軸心描繪。

這三種方程式,反映了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參考座標。

  書的名言錦句很多,我向來魯鈍,無法抓出書中精華,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36013

附上博客來網址,有部份介紹。深得我心的是72p的名言,不論是個人問題或社會問題,永遠是成本比較的問題!──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經濟學 熊秉元
    全站熱搜

    vivis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