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的復健課,讓我意識到懶散不得。

我想了想,除了單純的陪伴外,還把握一到三歲的黃金關鍵期,

來強化女兒的認知。

 

沒送去老師面前,我一直都認為我女兒進步好多,不過測試之後就知道,

跟你想得不一樣!

沒那麼容易!

 

這裡推薦一個很棒的APP 不想跑醫院,但是又想確認孩子的進度,

臺北市早療中心兒童發展APP

下載他,根據他問的問題,認真回答,

他會告訴你答案。

沒有智慧型手機的朋友,直接上這個網站,也有很多寶貴的資訊可以攝取

http://www.eirrc.taipei.gov.tw/MP_100049.html

http://www.eirrc.gov.taipei/np.asp?ctNode=21363&mp=100049

 

我女兒每次測驗大概都有兩三個還不OK,大抵就是理解力不足。

我發現心急也沒用,唯一有用的就是陪伴與愛。

 

雖然我女兒總是慢一點,

不過我發現相較於上個月,

這個月他可以跟我們玩躲貓貓了。

她開始會爬一點點,雖然不快,

但至少爬的動作出來了。

有幾次扶著沙發站起來,我們大聲說好厲害,

她笑得好開心。

 

陳老師說要加強孩子物體概念,以前我都用一塊布遮住每個玩具,

我發現小寶貝都專注在拉開布,玩布,

放錯重點啦。

 

這一周,我每天都會跟她玩躲貓貓,躲在角落,躲在牆角,

躲的時候會一邊說話,接著幾秒鐘,從她的視線中出現,她會很開心地大笑。

 

這個禮拜,小寶貝略略會爬了,

我不曉得如何加強她的理解力,

但是小寶貝會試著爬過來依偎在我跟先生的身上。

她很享受跟爸媽相處的親密感。

 

為了讓孩子進步快一點,我嘗試透過音樂的韻律,讓孩子可以在聲音的引導下,

有了不同的感受力。

 

目前早晨時光,會盡量放古典音樂。

不過為了增加刺激源,

我試著把音樂的類型作不同的安排。

 

照顧小寶貝,多少會擔憂她的未來,不過我在圖書館中,有好幾本書給我很大的啟發

一本是 不是資優生  也可以出類拔萃,

另外一本是井深大零歲潛能教育,

第一本書有個案例是自閉症的表妹,只認識L,結果透過鋼琴的音階結合字母

竟然把字母學全了。

另一個案例更激發人心,是智能不足的小孩,

出生不太會哭也不會笑,

結果在父親的專注教育下,14歲拿下哲學博士。

 

這些故事給我一些想法,大腦的潛力無窮,

可是要找到方法。

要把緊閉的門扉打開,還是需要找到對的鑰匙。

 

而媽媽通常就是掌握鑰匙的人。

 

我在想,我要增加一些有利於孩子的刺激源,

昨天我發現圖書館是個很棒的環境,我女兒在那個充滿書香以及小孩小聲說話的空間裡

爬的量跟意願大很多。

今天我帶她去動物園,可惜天公不做美,我無法察覺接觸動物是不是可以幫助孩子的認知進步?

 

為了要讓小寶貝進步速度可以加快,我想設計一連串的遊戲,幫助孩子。

我發現雖然小寶貝還無法理解  再見這個動作,也沒辦法做出 給的動作

{拿的動作倒是還行}

可是她能意識到她做某些動作,我們會鼓掌叫好,有幾次還會在我們的引導下,做出碰觸臉頰的動作。

{我們說過來親親爸爸,她移動身子碰觸先生的臉。}

我在想我是不是該透過音樂的律動,讓她一邊揮舞手,做出掰掰呢?

 

也許她的大腦還沒有學習到掰掰,可是我如果讓她的手學習掰掰的動作,是不是可行呢?

 

原先我的想法是  我做出敲打物體的動作,讓小寶貝模仿我,

不過後來我乾脆直接帶著她的手一起敲打。

 

吃飯也是,以前都是餵著她吃,現在改成帶著她的手餵食,我猜想也許讓她的身體記憶這些動作。

也許有機會讓她先習慣。

 

音樂與律動是我現在思索怎麼安排在日常生活中,我發現不少書籍都提到音樂的作用,

其中一本書認為音樂可以強化小腦的認知發展。

 

我發現我要做的事情很多,我希望在念力與祈禱的願力下,

有效的把握這關鍵幾年,讓孩子可以追到普通孩子的程度。

 

下回我想請教范醫師,這類型的孩子,在腦波控制住後,多數智商落在哪,

智商高於平均值的爸媽是不是有做過甚麼努力改變現況。

 

願幾分耕耘幾分收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ivisay 的頭像
    vivisay

    木子米米食遊記

    vivis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